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农科教协同,江苏这样构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新格局
来源: 交汇点      时间:2023-08-31 09:36:59


(相关资料图)

交汇点讯 记者30日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江苏作为全国首批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省份,自2018年起实施以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先后组织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十多家农业科研院校及推广单位,聚焦优质稻麦、特粮特经、应时瓜菜等近30个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科技与产业协同、院校协同、院校与推广单位协同、农科教与新型经营主体协同、产业链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六个协同,在兴化、泗洪、高邮、睢宁、海安、泰兴等60多个县(市、区)累计实施协同推广计划项目42个。

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以来,江苏紧紧围绕保供增收主题,突出粮食产业,兼顾其他重要农产品和特色产业,以机制创新为主基调,以农业重大技术为牵引,探索国家省市县乡户(村)“六级联动”、政产学研推用“六位一体”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协同推广服务新机制,为破解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协同组建产业技术推广联盟和县级产业联合体。聚焦各优势产业,协同省市县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上有关单位,分别组建成立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联盟、生猪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叶菜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联盟、梨产业联盟、肉鸭集约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协同推广联盟、优势特色水产品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2个,实行“科研教学+推广”双首席制及“+企业”三首席制。聚焦各优势产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土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吸纳省、市专家参加,协同打造成立海安大米产业联盟、盱眙县小龙虾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等县级以上区域产业技术联合体(联盟)60多个。围绕项目实施,“两联盟”聚焦产业实际,以保供增收为己任,实现科技支撑;聚焦共性难题,以科技需求为目标,实现主体满足;聚焦机制探索,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实现多方共赢。

协同开展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与示范展示推广。依托科研教学单位繁种基地和集成试验基地,建立区域示范基地和农技推广基地,构建“两地一站一体”链式技术推广模式(即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建立县级(区域)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66个、乡镇(村)农技推广基地392个;在区域示范基地和乡镇推广基地分别配套建设专家指导站和专家工作室,构建“两站”模式,累计建设专家指导站172个、专家工作室(站点)292个,累计派驻驻站指导专家564人次,吸纳县乡农技人员948人次。各项目单位遴选重大技术成果,集成技术体系,制定整体技术方案,协同推广“南粳5718”、“南粳9308”、“宁香粳9号”、“农麦88”、“苏翠1号”梨、“玉秀2号”黄瓜、“长江2号”河蟹、“数丰1号”罗氏沼虾等主推品种,以及“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选择与绿色优质生产技术”“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稻茬小麦精控机械条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稻茬小麦缓释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大豆玉米间作套种技术(2018年)”“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与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肉鸡全程高效笼养关键技术体系”“精品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保鲜技术”“奶牛场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农牧耦合技术”等标志性、关键性重大技术(模式)160多项。

协同探索适应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主体的各种新型服务模式。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推广新机制。如南京农业大学牵头实施的项目均实行“两地一站一体”链式农技推广模式和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双线共推”服务模式,并推进种粮主体对接加工交易平台,成功实践优质小麦全产业链“种粮一体化”订单生产服务模式;扬州大学探索应对不同推广环境的“1+1+1+N”等多类型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需求关联与利益有效联结的全产业链协同推广机制,创新“技术专家/部门+农资服务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农户”的“公益+有偿协同服务”模式,项目集成的“稻麦丰产技术‘五元聚合六型并推’推广模式创建与应用”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业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即研即推”模式基础上,瓜菜、桃、稻米等项目创新实施“产—政—研—推—农—媒”等多元协同推广模式,有力助推优势产区“新三品一标”创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紧跟生产实际,针对不同区域、主体及产业科技需求,项目单位推行的“粮食订单生产与示范方建设双向融合”“蔬菜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产销一体化服务体系”“生猪复产一县一企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蛋鸡养殖关键技术一场一策”“鲜食玉米优质高效生产+乡村数字新零售”“数字化水稻基地一机一艺一制建设机制”“智慧稻作实用化软硬件载体一体化推广”“名优茶全程绿色高效技术与装备协同推广”“果蔬智能生产点上突破+链式创新+场景应用”以及“泰兴萝卜科技小院”“淮阴黄瓜科技小院”“经济贝类‘养殖户之家’”等多元推广服务模式均取得实际成效。

为鼓励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各单位出台一批配套规章制度,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起就制定实施了《南京农业大学教师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量认定管理办法》。严格项目管理,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建立健全农财联合会商制、项目竞争立项制、第三方验收制、互学互促制等多项机制,确保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的常态化实施。

项目实施以来,围绕促进农业重大技术落地应用,实现农技推广高效率、农民增收高效益,各项目单位累计示范推广重大品种技术辐射面积1100万亩以上(含水面)、畜禽超5200万头(只),在当地使用率均达70%以上,集中推广规模占当地同产业10%以上,示范区较面上平均增产达12.0%,平均增效达15.6%,显著提高县域优势主导产业集约化水平。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在非瘟疫情后,生猪项目组第一时间指导淮安市于2020年完成150个规模猪场复养,产能超过100万头;优质葡萄项目组指导新沂市近两年来扩种阳光玫瑰9000多亩,亩产值达3万~6万元,全市葡萄年产值逾8亿元;切花菊项目引进全国行业龙头——云南虹之华园艺担任企业首席,极大提升项目推广能力,优质种苗占有率达50%以上,切花小菊新品种年更新率达30%以上;智慧稻作技术在兴化基地推广8580亩,辐射周边面积达32万亩。省农科院推广“江苏茶园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项目实施区化肥减量68%~75.7%,农药减量58.3%~100%。省淡水所在金坛区推广的河蟹“小精高”家庭养殖模式,一般亩产量达200公斤左右,平均规格达150~175克/只,平均亩效益达6000~10000元;特色鱼类项目组依托省淡水所扬中基地成功开展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土池培育,并向全国3省11市定向提供沙塘鳢苗种74.9万尾。南京师范大学黄颡鱼项目溧阳基地获全球水产养殖联盟BAP认证。省海洋所推广“大黄鱼(或黑鲷)—脊尾白虾—梭子蟹—经济贝类”立体混养模式,实现“一水多用、鱼虾蟹贝多收”的综合效益。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在常熟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项目,指导虞美润专业合作社发展“产、储、加、销”规模扩大到6000亩,带动农民增收600多万元。

各项目组对接主产区协同打造“泗洪大米”“南集大米”“泗阳鲜桃”“丁集黄瓜”“东山白沙枇杷”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依托科技+文旅+电商,助力红美人柑橘、锦鲤等众多富民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基层农技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和科技示范主体培育,各项目组累计开展线下培训650多场,培训人员5.1万余人次,培育海安市俞万家庭农场、姜堰区井贤农场、浦口区胡守兴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32人,多人荣获全国劳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苏米工匠”等称号,数十个产品荣获全省各类评比金奖等荣誉。扬州大学奶牛项目组在主产区全面实施“新牛人”培育计划。宿豫区12位农户通过参与宿迁农科所草莓项目实施,获得乡土人才证书。同时依托“农技耘”App等线上平台,创新践行云指导,累计编发专家指导意见及主推技术成果300多篇,在线答疑1.7万次,举办视频直播及云观摩、云培训活动113场,项目专题访问累计逾137万次,为抗疫保供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获评“2022年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通讯员 储彦羚

标签: